您现在的位置:中考太原站 > 中考备考 > 中考作文 > 中考作文分析 > 正文
来源:家长帮太原站 作者:疏狂几曾 2016-10-20 15:43:53
我想对妈妈说:妈妈,你看,今天是我的起点。它不是摆摊子的起点,不是卖冰棍的起点,而是我懂事的起点,孝心的起点,勇气的起点,懂得生活的起点。
这也是一段点睛之笔,它既点了题,又揭示了“起点”的内涵。文章也因此而丰厚起来。
点睛之笔是否一定是在篇末呢?也不尽然。冰心老人的《小橘灯》,其中“这朦胧的橘红的光,实在照不了多远,但这小姑娘的镇定、勇敢、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,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的光明”的点睛之笔就出现在篇中。而《任弼时同志二三事》、《背影》的点睛之笔就冠于篇首。由此可见,点睛之处并无定法,可因文而异,只要能成为“一篇之警策”(陆机《文赋》)即可。
但点睛之笔无论在何处,都必须与全文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,刘熙载在《艺概》中指出:“在篇首则后顾之,在篇末则前必注之,在篇中则前注之,后顾之。”这里的“顾”、“注”即前后的照应。这句话告诉我们,点睛之笔是万军之统帅,全文都需环绕着它。
如《任弼时同志二三事》,篇首的点睛之笔是任弼时同志的三怕:一怕工作少,二怕麻烦人,三怕用钱多。下文的带病工作、关心群众、坚持原则、生活朴素等事迹的叙述,无不与篇首的“睛”相顾。
鲁迅的《一件小事》的点睛之笔是在篇中。文章前半部是把“我”和车夫放在鲜明的对比之中:车夫见撞了人便立住脚,而“我”则怕误了路催他“走你的吧”;车夫细心询问老人的伤势,而“我”则觉得“自讨苦吃”;车夫毫不踌躇地搀着老人向巡警分驻所走去,而“我”却感到诧异。行文至此,“我”的渺小,车夫的崇高直注“点睛”之处,于是,作者写道:
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,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,霎时高大了,而且愈走愈大,须仰视才见。而且他对于我,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,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“小”来。
接着,文章又写了“我”的凝滞、“我”的自责、“我”的痛苦、“我”的惭愧、“我”的自新,这些又都步步顾盼点睛之笔,使“睛”真正成了前后两个部分的聚光点,正应了“在篇中则前注之,后顾之”。
2018年山西中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试题汇总 | ||||
语文 | 数学 | 英语 | 物理 | 化学 |
2018年山西省百校联考试题及答案汇总 | ||||
百校联考一 | 百校联考二 | 百校联考三 | 百校联考四 | 百校联考全 |
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,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!>>点击查看